走讀大肚臺地 感謝守護恩德
田江賢(105年春季班走讀大肚山課程學員)
莊子秋水篇裡有描述一隻青蛙,於一口井周遭過著小確幸之生活,坐擁一片天而沾沾自喜,直到有一天遇著一隻經歷大江大海的海龜,聽聞大海之壯闊,眼界大開後方才感到一己之渺小無知。
細細省思個人半百人生亦是如此,琢磨生活在唇齒之間,日復一日,一成不變,視野始終停駐於口舌搬弄之方寸範圍,每想出離,隨興之所至而一探大千婆娑世界,終因工作時間未能配合而作罷。
終於在本期之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課程中,發現黃服賜老師之『走讀大肚山,尋找大肚王』,星期日上課頗符合個人作息時間,也好奇黃老師如何帶領學員去尋找四百年前之平埔大肚王國?因此與內人商量之後即相偕報名一探究竟。
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黃老師開宗明義先正名『大肚山不是山』,地理學上稱之為『大肚臺地』;『大肚王國亦非我們認知之王國組織』,而是一種社群結盟關係,環大肚臺地之平埔族為帕瀑拉族(Papora),有貓霧捒社(南屯區)、大肚社(大肚區)、水裡社(龍井區)、沙轆社(沙鹿區)、牛罵社(清水區)等社,本期課程即以這些社為走讀範圍,黃老師一再強調地圖之重要性,先以古今地圖對照,定位出社域之大致範圍,之後即身歷其中做踏查工作,從歷史文物、常民訪談中尋找蛛絲馬跡線索,慢慢拼湊重現大肚臺地之今昔變化。也指導活用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學習日後尋找古今地圖與疊圖的方法。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跟著黃老師走讀大肚臺地的過程中,對這句話語有更深之感觸,隨著時間軸推移,相同之平行空間裡,各式人物來來去去,各擅其場,亦不過近百年光景,相較宇宙之數百億載,其實皆是過客。
然而卻在短暫四百年間,造成大肚臺地翻天覆地之變化;曾經是蓁莽雜生,不見天日,人難以涉入之叢林,是帕瀑拉族走鏢游獵之逐鹿地帶,隨著漢族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鯨吞蠶食,被逐步拓荒成為紅土裸露的農地埤塘。原來山下平原,每逢豪雨必淹,其來有自。
再跟著軍事化、工業化及都市化的步伐,機場、工廠、垃圾場、別墅、公園、公墓等看似矛盾相斥之設施,竟然都相容並存於大肚臺地上,我想起大肚永和宮偏殿之對聯:『大觀蒸蔚雲霞眼界欣舒展,肚量寬容愚俗人間總太平』,大肚臺地應該是以這樣人法地、道法自然之微、宏觀的心境,默默屏障守護台中生民萬物。
下載檔案連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