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 題 |
日期/地點 |
講座內容綱要 |
主講人 |
【環境與食安論壇】
|
10月30日(五) 10:30-11:20 【世貿二館】 請向各校區 索取入場券 |
新型冠狀病毒為世界帶來巨大的衝擊,疫情的出現也讓台灣許多社會議題浮出水面,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如何認識公共衛生對當代社會的影響,認識環境消毒的重要,以台灣成功的抗SARS經驗,確保大眾生活能正常運作。 |
王任賢 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科醫師 劉邦裕 東海大學環工系兼任教授 |
【環境與食安論壇】
|
10月30日(五) 11:20-12:10 【世貿二館】 |
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個人如何學習正確的飲食知識,以預防食物在環境不佳的情況下造成對人體的危害。 |
陳淑惠 HACCP總顧問 陳元科 HACCP理事長 |
(台灣野鳥協會主辦) |
10月31日(六) 8:45-11:00 華南路環保步道木階梯口 |
讓民眾了解防治外來入侵種植物的重要性,降低外來種對本地物種的危害。 ø參加者請穿著薄長袖及自備飲水。 |
蔡志忠 台中文山社大/台灣野鳥協會講師 |
【教育論壇】 ※※
|
10月31日(六) 14:00-17:00 【中山校區】 |
邀請忠明高中陳建銘主任主講「108新課綱新風貌」,引導學生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另中山國中林育德主任與談「從會考到生活」的國中端接軌。 |
陳建銘主任 忠明高中 林育德主任 中山國中 |
※※
|
11月2日(一) 19:00-21:00 【世貿校區】 |
為衝刺國家綠能發展目標,政府仿效日本推出「營農型光電」,也就是不用蓋溫室,在光電板間隔下露天種植。「農電共生」真的可行嗎?在太陽能板底下種植作物,到底是一個優化農業的機會,還是把農地導向用途錯亂的命運?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講師群 |
|
11月3日(二) 10:00-12:00 【中工校區】 |
以簡明易懂的方式介紹生活中的毒從何處來?在疫情蔓延的今日,學會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其傷害。 |
劉仁煥 文化大學兼任副教授 |
|
11月3日(二) 19:00-21:00 【中山校區】 |
政府即將放寬對美豬進口規範,讓含有「瘦肉精」的豬肉可以進口。到底瘦肉精是什麼?我們真的了解瘦肉精對健康的影響,還有潛在的風險嗎? |
錢建文 彰化基督教 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 |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講座】 ※※
|
11月5日(四) 14:00-16:00 【世貿校區】 |
希望透過彼此的共同記憶,了解各族群的文化,也重新回顧過去的歷史,認識不同地方經歷威權政府時期的經驗。這樣跨族群的互動與學習,正是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持續往前走的重要過程。 |
杜宜蓁 凱達格蘭族總統府原轉會和解小組 |
【後疫情社會風險知識與新常態公共生活論壇】 ※※
|
11月5日(四) 19:00-21:00 【世貿校區】 |
現代人的城市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大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而鄉村與農業提供的親生命性(biophilia),剛好可以接應城市生活的困境。農村向來被視為國土的邊陲,在這些需求變動的過程,邊陲與核心得到了翻轉的機會。本講座將以關係人口的概念,作為生態農業與地方創生的發想,並以一個中橫小山村的實踐案例,來說明後疫情時代新型態的城鄉關係。 |
蔡建福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 |
※※
|
11月6日(五) 19:00-21:00 【世貿校區】 |
古文明系統大多起源於大河,人與河流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唯有重新認識我們的河流才是唯一的出路,讓我們一起重返大河文化的懷抱! |
趙克堅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
|
11月7日(六) 13:00-15:00 15:00-16:00 沙鹿 【深波圖書館】 |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為亞洲第一個國際民族誌影展,2020民族誌影展-大肚山巡演計畫盼能藉由影片媒介,帶領民眾跨越國界、親近多元文化,並透過討論進行反思,推動大肚山地區的人文環境教育。 |
蘇弘恩導演 映後座談 |
網路報名:https://pse.is/vw6hz
》 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