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毅振 老師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常務理事、台中文山社大講師、著作《康熙台北湖》、《風臨火山》、《敦仔腳下大肚山夕暮》。
沙鹿區鹿寮、鹿峰一帶受到大肚山西緣山腳下逆衝斷層活動影響,孕育出豐沛的湧泉資源,而隨著城市的開發、周邊的建案進駐,大量抽取地下水,大肚台地珍貴的水資源面臨逐漸枯竭的危機。這次我們來到沙鹿的鹿峰國小,邀請在地鹿峰國小老師及地方人士共同參與,希望透過一場深度的公民對話,從三個面向來探討鹿寮的人文景觀資源、斷層與湧泉的關係、以及湧泉再利用的可能。
吳長錕老師帶領大家重新認識我們的生活場域大肚山以及沙鹿豐富的人文景觀,引出本次的鹿寮湧泉議題以及未來鹿寮的發展願景,也期盼能夠與辦學區域內的小學攜手合作教材的共備與在地課程發展,讓當地孩子們理解家鄉土地的故事與淺在風險。
徐毅振老師為大家說明鹿寮地區湧泉的成因以及與斷層的密切關係,湧泉因建案開發抽取地下水而面臨枯竭,加上大肚山及海線地區因其紅土地質不利地下水滲透以及雨量較少的緣故,使得地下水的流失難以補充與平衡,因此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這份水資源,透過教育與在地力量進行觀察與監測,培養對水資源的珍惜與保護意識。
徐毅振老師會中提出3個建議:
1.主動探尋、彙整鹿寮湧泉文史。
2.發揮在地的力量!長期觀測紀錄湧泉動態、關心居家附近的工程開發案,保護珍貴水資源!
3.發揮教育的力量,結合新課綱、跨學科及SDGs,帶孩子實地走訪認識湧泉文化,建立湧泉與在地的連結,說湧泉的故事、發展湧泉遊戲,創作繪本或影音。
吳金樹老師分享湧泉再利用的可能性與困境,老師不僅梳理沙鹿湧泉與斷層地震的整體脈絡,也引發我們去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未來是否有機會能夠將湧泉水導引至其他地方,建構一個儲水的設施,以因應未來可能的天災人禍,這些曾滋養鹿寮生活的泉水,我們是否還有機會再與它們共生呢?我們相信,透過持續的公民行動與在地連結,能一起守護鹿寮的湧泉資源,為這片土地尋找一條永續共存的未來之路。